新闻动态

News Dynamics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把“袁无土则哀”当做警示吧

把“袁无土则哀”当做警示吧

文章来源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 作者: 2021/5/24 9:58:29

袁隆平去世了,全网致哀。他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不是每个人都懂,但是他的“两个梦”几乎家喻户晓。新华网公众号转发了2019年10月23日《人民日报》上的一篇文章,《袁隆平:我的两个梦》,让读者重温了他的“禾下乘凉、品种覆盖全球”的两大心愿,以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。但是,真正能告慰老人家的是什么?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工作的了解吗?应该不仅仅是这些。袁,无“土”则哀,这多像是一种警示呀。这种形象化的联想虽然不是科学,但是,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的问题,不能不说是袁老身后留给我们的思索。

人都有初心。少年时的袁隆平跟随着家人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,民众逃难、田野荒芜,让他立志“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!”刚工作不久,他就知道了农民对种子的重视:“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,产得多些”,“多施肥不如勤换种”。走上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后,他的水稻高产梦想始终没有放弃。他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对权威理论提出质疑,而这底气就是来自于实践。当时,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。他的结论是: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。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,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。

正是他的这个判断,才有了他的团队寻找“天然雄性不育水稻”的历程,大海里捞针般找到了那株“野败”——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,它成为杂交水稻“三系”配套成功的突破口。1973年,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,攻克“三系”配套难关,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。到1995年,经过十年努力,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,它的主要优点是配组自由选择,能选配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。但是,最好能有一种杂交水稻,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,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。2011年,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项目启动,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。现在,第四代、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都上路了。

高产梦在研究中一步步实现。在2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攻关中,大面积示范亩产上了700公斤、800公斤、900公斤、1000公斤四个台阶。近5年又突破了每公顷16吨、17吨的目标。2017年,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4.61吨,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.5吨,遥遥领先。但是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不仅要吃饱,还要吃好。这时候的袁隆平是清醒的,一方面改变思路,提出既要高产,又要优质。但仍然坚持一条: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。他说,“我始终觉得,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。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,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,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。”

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确定了今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: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、坚持扩大内需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。八项重点排在这里,“种子和耕地”问题的重要性一目了然。会议指出:保障粮食安全,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。要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。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。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。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。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。

我们为什么现在提出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?因为虽然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,风险可控,但“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,一些品种、领域和环节,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,虽然不会‘一卡就死’,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、质量和效益。”中央农办主任、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,要把种业作为“十四五”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,加快启动实施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保持水稻、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,缩小玉米、大豆、生猪、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,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,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,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。

解决种子的问题,我们有“袁隆平精神”。有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实践,坚持创新的精神。要解决我们的“卡脖子”技术,唯有“坚持”。袁隆平说我成功没有什么秘诀,要实干、苦干,才能实践出真知。书本上种不出水稻,电脑上也种不出水稻,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。当然,目前解决我国种子和耕地问题,仅有“袁隆平精神”还不够,还需要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。”

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,“袁梦”才能“圆梦”。